一、生活习性
草鱼喜栖息在水体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,主要以藻类及水生植物的根茎、嫩芽、果实等为食,最适生存温度20~32℃,摄食临界温度5~35℃,自然条件下有洄游习性,性成熟个体在江河、水库等流水中产卵,产卵后亲鱼和幼鱼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中摄食育肥,冬季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区越冬。
二、生长周期
草鱼是常见的大型淡水鱼类之一,最大个体可达40千克以上,最大体长可达1米以上,但一般情况下都在10千克以内,人工养殖条件下1龄鱼可达1.5千克,2龄鱼可达3.5千克,3龄鱼可达5千克,4龄鱼可达7千克,5龄鱼可达7.5千克以上,其中尤以2~3龄体重增加得最快,因此人工养殖草鱼时一般都只养2~3年。
三、鱼种来源
草鱼一般4龄性成熟,最早3龄即可性成熟,繁殖期集中在每年的4~7月,产卵地点一般在江河干流汇合处、江河一侧的深槽水域、两岸突然紧缩的江段,一次可产30~138万粒卵,事实上1958年以前养殖草鱼都是捕捞天然水域中的鱼苗再在池塘中饲养,真正实现全人工养殖是从1958年草鱼人工繁殖成功后才开始的,
四、池塘建设
草鱼养殖要选择一个条件良好的地方修建鱼塘,鱼塘周围必须要有充足且干净的水源,水位保持在2~3米,塘底泥土厚度15~20厘米,放苗之前要做好清塘工作,具体做法是将水排干放置三周,放养前半个月往池塘内注水约15厘米深,最后再全池泼洒生石灰消毒,有条件的还要配备好增氧机、投饵机等设备。
五、鱼种投放
草鱼苗要选择健壮且无病虫害的优质鱼苗,每亩放养鱼苗10~12万尾,若鱼塘面积较大每亩亦可放养20万尾,鱼苗下塘后隔5~6小时投喂一次豆浆,每天2次,上午8~9时、下午14~15时,最晚不超过16时,鱼苗下塘10天内每天每亩投喂1.5~2公斤豆浆,10天后根据水质肥瘦酌情增减,例如遇雨天或低温天要酌情增加投喂量。
六、投喂管理
草鱼的饲料以颗粒饲料为主,投喂时要控制好颗粒饲料的大小,同时蛋白质饵料控制在30%左右并结合投喂青草、水草等青饲料,饲喂时一定要定时定量定点,值得注意的是草鱼不可长时间投喂同一种饵料,例如颗粒饲料投喂两周后要停止投喂,转而投喂一周的原粮饲料,另外饵料中还要添加适量的维生素、矿物质等。
七、调节水质
草鱼的生长离不开优质的水质,其一是定时给鱼塘增氧,例如每天下午两点要打开增氧机增氧,遇到闷热的天气晚上也要增氧,其二是定期换水以保证水质,换水时要先排掉约1/3的水,然后再注入干净水,换水频率因季节、天气等因素不同而不同,其三是定期消毒,常用的消毒剂有生石灰、漂白粉、茶饼、氨水等。
八、病害防治
1、出血病
【病因】出血病为病毒性鱼病,症状是鱼体表呈暗黑微带红色,皮下和肌肉有出血现象,口腔、下腭、头顶、眼眶周围充血,甚至眼球突出、鳃盖、鳍条基部充血。
【防治】每万尾用大黄或枫香树叶0.25~0.5公斤研成粉末,经煎煮或用热水浸泡过夜后与饲料混合投喂,连续5天,亦可用0.7ppm硫酸铜或醋酸铜或氯化铜施液,连施二天。
2、赤皮病
【病因】赤皮病又称出血性腐败病,症状为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、鳞片脱落、鳍条基部充血、鳍末稍腐烂、鳃盖和上下颌出现红色斑块,病鱼往往单独在水面游动、行动缓慢。
【防治】捕捞、运输、放养时要防止鱼受伤,放养前用5~10ppm漂白粉浸洗半小时,饲料中加入磺胺噻唑,用量按10公斤鱼重用药1克计算,连续投喂6天,体外消毒可用漂白粉全池泼洒。
3、水霉病
【病因】霉菌从鱼体伤口皮肤侵入,寄生于表皮组织并繁殖蔓延,病鱼体表出现棉絮状的菌落,呈灰白色或淡青色,容易引起死亡。
【防治】放养前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以减少病原体,捕捞、运输、放养时要小心以减少鱼体损伤,病鱼可用0.015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~10分钟。
4、白点病
【病因】白点病又称小瓜子虫病,症状为鱼体表面、鳃盖等出现白色小点状囊泡,严重时鱼体表面如白色薄膜覆盖、体表粘液增多、鱼体瘦弱、游泳迟钝、浮于水面。
【防治】放养前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以减少病原体,病鱼可用五万分之一硫酸铜和硫酸镁另加1%的食盐混合溶液浸洗20~30分钟。
5、锚头鳋病
【病因】锚头鳋病又称铁锚头虫病、针虫病等,病鱼体表可见锚头鳋,虫体四周组织红肿发炎甚至溃烂,近伤口的鳞片被虫体分泌物溶解、腐败成缺口。
【防治】放养前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,严禁病鱼入池,用五万分之一(水温15~20℃时)或十万分之一(水温21~30℃时)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鱼1.5~2小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