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淡水石斑鱼
淡水石斑鱼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,1988年引入台湾,1996年广东、江西养殖单位从台湾引入,1999年又引入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,其生长速度快、耐低氧、抗病力强,而且外形美观、肉质鲜美、营养丰富,既可以做为商品鱼,又可以作为观赏鱼种,一直以来来其养殖技术的研究已引起国内水产工作者的重视,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。
二、赤点石斑鱼
赤点石斑鱼别称石斑、红斑等,体呈红褐色,头、背较深,腹部颜色较淡,头部及体侧密布与瞳孔等大之橙红色斑点,口大,上下颌前端具少数大犬齿,两侧齿细尖,背鳍最后数棘下方有一大型黑斑,其余鳍无显著之斑点,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,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,广东沿海产量较多。
三、青石斑鱼
青石斑鱼别称鲈猫、黄丁斑、石斑等,为触礁性海洋鱼类,体下部具若干橙红色斑点,体侧具6条深褐色垂直条纹,仅尾鳍具斑点,暖水性中、下层鱼类,仔稚鱼摄食浮游生物,成鱼摄食鱼、虾、蟹等,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,我国产于南海及东海南部、其中南海较多,常年均可捕获,以春、夏季为渔获旺季。
四、鲑点石斑鱼
鲑点石斑鱼属暖水性礁栖鱼类,体长椭圆形,侧扁,头长大于体高,口稍大,上颌骨末端伸达眼后缘下方,体被弱栉鳞,尾鳍圆形,生活时体为褐色,全体及奇鳍布满红褐色斑点,背鳍鳍棘部末、鳍条中部基底及尾柄上各有一鞍状黑斑,各鳍均有白边,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、亚热带海域。
五、蜂巢石斑鱼
蜂巢石斑鱼是鮨科石斑鱼属的一种鱼类,别称网纹石斑鱼、蝴蝶斑、花石斑等,体长椭圆形,侧扁而粗壮,具发达的辅上颌骨,体呈浅褐色,密被深褐色蜂巢状斑点,腹部斑点间隙较背部为宽,耳石呈近似三角形,腹部平直,有不规则棘状突起,属于暖水性底层鱼类,我国南海、澎湖列岛等海域均有其分布。
六、巨石斑鱼
巨石斑鱼是鮨科石斑鱼属的一种鱼类,别称龙趸、鲈滑石斑、猪羔斑等,体褐色,幼鱼体侧具斑点及斜横带,背鳍鳍棘部下方具1大黑斑,吻长而尖,尾鳍后缘圆形,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近海,我国见于南海,底层肉食性鱼类,喜栖息在礁盘内的海域中,最深可达60米左右,以底栖甲壳类及小鱼小虾为食。
七、宝石石斑鱼
宝石石斑鱼是鮨科石斑鱼属的一种鱼类,别称流氓格仔、糯米格仔、石斑等,体长椭圆形,头中大,头背部斜直,口大,体被细小栉鳞,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,腹鳍腹位,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,胸鳍圆形,头部、体侧及各鳍色淡,散布著褐色、黄褐色或黄色之斑点,最大斑点约等於瞳孔大小。
八、点带石斑鱼
点带石斑鱼是鮨科石斑鱼属的一种鱼类,体侧扁,口大,鱼体黄棕色,散布赤褐色小圆斑及数条深色宽横带,尾鳍圆形,栖息于水质较混浊的沿岸礁区,亦常被发现于汽水域,幼鱼则经常出现于砂泥底之河口域、沼泽区或舄湖,对淡水略具忍受力,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。
九、云纹石斑鱼
云纹石斑鱼是鮨科石斑鱼属的一种鱼类,别称电纹石斑鱼,一般体长13~15厘米,体侧有6条暗棕色斑带,除第一与第二带斜向头部外其余各带均自背部伸向腹缘,各带下方多分叉,体侧和各鳍上皆无斑点,栖息于较深之岩礁区,以鱼类、甲壳类及软体动物为食,我国产于东海和南海。
十、斜带石斑鱼
斜带石斑鱼是鮨科石斑鱼属的一种鱼类,别称红花、红点虎麻、红斑等,头和身体的背部呈棕褐色,腹部底纹呈白色,无数橙褐色或是红褐色的小点分布于头、身体和鳍条的中部,身体上有5大不规则的、间断的、向腹部分叉的黑斑,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,但在河口、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。